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诗人、文学家、书画家,其诗文书画乃至厨艺,皆能开宗立派,是少有的千古奇才。元祐年间,京城汴京的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,拥戴他为文坛盟主。一天,苏轼的好友王诜在西园宴集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秦观、李公麟、圆通大师等十五位文人名士,一起作诗品茗,谈禅论道。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(1049—1106),把自己和友人画在一起,取名《西园雅集图》。主友十六人,加上侍者共二十二人。松桧梧竹,小桥流水,极园林之胜。宾主风雅,或写诗、或作画、或题石、或看书、或说经,极宴游之乐。米芾为此图作《西园雅集图记》,有云:“人间清旷之乐,不过如此。嗟呼!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,岂易得此哉!”史称“西园雅集”,传为文坛之不朽盛事。
时光流转,文脉传延,在近代常州文化史上,又有“舣舟亭雅集”效仿西园雅集,并有《舣舟亭雅集图》问世,可谓与古为徒,盛会再现。
民国癸酉(1933)年十月十六日,符铁年、汪蔼士、胡汀鹭、赵苇佛、王师子、谢仁冰、蒋慰仙、程庄如、郑曼青、程沧波、奚升初、蒋石渠、顾峤若、赵稚梅、钱靖远、钱名山、王有林、邓春澍、王春渠、钱小山,二十位贤达名流从四面八方赶来,齐聚常州谢玉岑、谢稚柳兄弟家,为其祖母过八十大寿。第二天,谢玉岑、谢稚柳兄弟同这二十位客人共游舣舟亭。舣舟亭现在东坡公园内,南宋时即有,是常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来常时曾在这里停船而建。此地原名文成坝,传说常州历来人文荟萃,为保住常州才气不东流,因而在古运河上筑坝使河水绕个大弯东去,历来是常州著名的文化胜地。常州可谓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,他自熙宁四年(1071)至建中靖国元年(1101)三十年中,曾多次到过常州,有文献可查的就有十几次,其间曾上表皇上求住常州以度晚年,最后终老于常州。
那时正值深秋,秋景胜春朝,大家一起登临远眺,怀念苏东坡,推杯畅谈作诗品茗间,十分惬意。杯盘狼藉之后,大家就要依依惜别了,大画家邓春澍(1884—1954)觉得这种盛会雅集是很难遇到的,以后很难再聚到一起,便效仿古人,先请大家在纸上题写自己的名字,回去画了此《舣舟亭雅集图》以纪念此次盛会。
邓春澍是民国时期常州画坛上的领袖,以诗、书、画、印闻名于世,他的斋号亦以“四韵居”为名,是典型的修养全面的文人画家。此图可谓邓春澍绘画中的上乘之作,画面把舣舟亭的深秋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:柳树萧萧,霜叶正红,秋菊争艳,修竹丛丛,石瘦荷枯,天高气清,观之不禁寒意袭来。画中有二十二人着古装模样,其意在比作古人,他们有的在相聚而谈,有的在极目远眺,有的在临池观景,有的在观碑怀古,好不悠然闲适。此卷前后名士题跋众多,引首为钱名山所书“舣舟亭雅集图”六个大字,银钩铁画,苍劲有力。画中有画家汤靖题诗盛赞了此画:“玉局(苏东坡)维舟处,千秋重此亭。墨痕侵藓碧,藤影筛窗青。对菊置长醉,挥毫莫暂停。画图传韵事,展卷忆文星。”
此卷大致展现了民国时期舣舟亭的布局,是太平天国时被毁后的景象。此亭自建成后几经毁修,在清初时亦曾经荒毁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),乾隆皇帝携常州籍状元、大画家钱维城二次南巡,路经常州,对于古迹“苏东坡舣舟亭”颇感兴趣,遂命钱维城绘《东坡舣舟亭图》以志,并敕令重修,御笔题写“玉局风流”匾额。钱维城为了再现这一历史古迹,认真考察了地理环境,查阅了历史资料和地方志后才动笔绘制。此图在清代一直藏于宫廷内府,上有乾隆题诗钤印。后流落国外,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从国外回流,曾在拍卖会上现身,现被民间藏家收藏。此图与现收藏于常州博物馆的《舣舟亭雅集图卷》相比有所出入,但主体布局大致一致,可证舣舟亭盛景之演变。
舣舟亭雅集14年后,当年参加雅集的赵苇佛看到此画,怀念当年的情景,如今已物是人非,感慨万千,遂作诗题于卷尾:“舣舟亭畔集群贤,一别于今十四年。劫后苔岑重间訉,怆怀半已隔人天。扬尘海水归宁静,举目河山岁异同。回忆当年觞咏乐,多君写入画图中。”这次雅集盛会至今已经过去了80多年,年龄最小的谢稚柳先生也于1997年仙逝,读罢此诗,不禁使人潸然。
文祥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