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伯子作寄园图
寄园弟子、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、《中央日报》社长程沧波所撰《本师名山先生七十寿言》载——辛亥之冬,清社既屋。先生束发居乡里,授徒于阳湖东郭之寄园。园广可三亩,饶松竹泉石之胜。书堂曰“快雪轩”。藏书室曰“九峰阁”,亭榭曰“月榻”、曰“望杏楼”、曰“云在轩”。甲寅以后二十年中,四方之士,游于先生之门者数逾千人。
钱振锽,字名山。以字行。出身书香世家。祖居常州东郊。其祖父名钱钧,父亲名钱向杲。
钱钧(1819年-1877年),字邦灿,号廉村。少时家贫,无奈之下,与商人学贾。性好读书,经史子集,无不赅览。手有余财,便蓄书不止。及中年,家中藏书不下万卷。自称“平生无他嗜好,惟爱书成癖”。取古人“读书便佳,为善最乐”之语,名其堂曰“佳乐堂”。著有《佳乐堂遗稿》。晚年总结自己一生,有句云:“百年事业总荒唐,却有平生如意事,书满青箱。”咸丰年间,举家避难于江北如皋,藏书大部毁于战火。因倩人绘《坐拥百城图》以寄意。
寄园之建,始于钱向杲。钱向杲于光绪元年(1875年)中举。后绝意仕进,一心读书。有诗云:“寒窗依旧一灯青,岁岁埋头史复经。”为了传承读书种子,在居家附近购得汪氏三亩地,始筑“寄园”。 隐居其中,收徒授课,同时研究国学经史。历时十年,著成《夷夏用兵鉴古录》40卷。承父亲焚余之书,钱向杲再费心收罗,藏书颇富。寄园中“九峰阁”,即为藏书阁。
九峰阁是寄园之中最高处、亦是风光最佳处。钱振鍠在《名山问约》中提及寄园,曾说:“九峰阁北出屋后,得溪水之胜。”其名字的来历,并非自生成景,乃借景所题。学者张兆麟有《九峰阁记》,记其由来——绕阁数十里多远山:铜官、善卷环其南,惠山、锡山,横其东,黄山、君山、舜柯、芳茂峙其北。登阁而望,群峰隐隐出没云际。偻指数之,盖有九焉。
依文所述,此谓“九峰”之阁,即登阁可见八峰,阁出地表于高处,亦算一峰。如是“九峰”也。
藏书阁位处寄园最高处、也是风景最佳处,更引远山为喻,足见寄园主人对园中藏书爱意之深。据传,当时寄园藏书,专注经史、方志、经学典籍。小说志异、怪力乱神,一概不入。
及钱振锽,寄园重兴。藏书如往、读书依旧。更兼收罗八方英才,亲自授课。如孔子所言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”。所教弟子,则重气节、习纲常,懂诗礼。
1918年,常州东门富商戈莲生,与邑令姚绍之是为寄亲。因属官商勾结,所以为富不仁,称霸一方。常州东门舣舟亭旁,原有“二贤祠”,为乡人纪念唐荆川、薛方山两位乡贤所在。戈莲生以需就近“礼佛”之名,动用人工,搬走两位乡贤牌位,改为“观音堂”。
寄园弟子唐玉虬,因戈莲生擅动乡贤祭祀场所,心中大愤。约集同学入祠,捣毁佛像。戈莲生闻讯,带手下赶到寄园,要求交出唐玉虬。钱振锽当日入城访友,及归,见此状,先屏退戈莲生一众。然后,提笔写下一纸,让诸学子传阅。学子只见纸上金钩铁划:“孝子不登高、不临深。今日之事,有登高临深之危,可不戒乎?”
读完先生之戒词,弟子们皆知今日之非。先生说:“诸位都是读书之人,不知富商可用钱殴人。今日之事,如戈莲生一呼动手,诸位能有安坐哉?此即为读书人用心处,亦是孔子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之意,岂可轻忽!”
事后,戈莲生向干亲、县令姚绍之控告,说寄园弟子流氓行径,横行不法。捣毁佛像,破坏治安。先生不教,斯文扫地。钱振锽为之写下《与人论二贤祠书》,投之公堂。内容大致为,彼之辱我,不与计较。礼佛本无大错,然毁二贤祠,亦是大恶。如彼能恢复二贤祠,我寄园师生,即上门赔礼,并承担损失。
先生言辞,有理有节。姚县令看后,无计可施,下令停建观音堂,恢复二贤祠。以扰乱教学为罪,令戈莲生亲到寄园,向钱振锽先生道歉。如此结果,先生一笑置之。
钱振锽先生,以道德文章名世,成一代经师、人师。其时,四方之士,仰先生之名,皆以能亲聆教诲、执经问义为幸。国学教育界,甚至有“一入寄园,如登龙门”之说。未能及门面聆,自认是私淑弟子者,东南遍矣。
自1911年到1932年,寄园设馆20多年。受教弟子多达千人,且多“人中麟凤”。计有书画艺术大师谢稚柳、江南才子、诗人谢玉岑、国民党《中央日报》社长、中宣部长程沧波、画家马万里、诗人伍受真、王春渠、钱小山、钱仲易、文化硕儒虞逸夫、钱璱之等一批俊杰。
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寄园毁于战火。钱振锽携全家避居上海,寄园弟子星散。园中未及装箱之藏书,亦悉数被毁。l944年,钱振锽先生去世,归葬常州。闻听噩耗,寄园弟子们在重庆举行追悼会,常州乡贤、国民党中央监委吴稚晖,为之主持追悼仪式。
身后哀荣,足见先生在乡梓之地,感人至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