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耄宿钱名山,长年在常州东门外白家桥寄园开课授徒,教出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学生,其中有两位特别优秀的,还把爱女下嫁,收做了自家女婿,钱名山的长女钱素蕖,嫁于谢玉岑,谢玉岑号称江南词人,才情盖东南,是一时俊彦,谢钱婚姻可算是郎才女貌,但是天妒英才,谢玉岑和钱素蕖不幸双双壮年早逝,空留下许多遗恨和凄美的传说。钱名山次女钱云蕖,嫁于程沧波,程沧波也是少年豪杰,在上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文名满华夏,但是程沧波因为在四九年改朝换代之际,跟随前政府去了台湾,于是几十年的音讯隔绝,加上现政府对去台人士的态度晦涩,以至于程沧波之名在家乡常州都知者寥寥。以程沧波的作为,却又如此波澜不惊,这和他的政治取向是密切相关的,这样的情况,在大陆,是属于正常的不正常。
程沧波(1903-1990),原名程中行,字晓湘,笔名沧波,后以笔名行,晚署沧波居士,常州城茭蒲巷人。程沧波父亲程景祥是前清举人,所以程沧波也是出身书香门第,他少年聪慧,入寄园成了名山弟子,后去上海就读南阳中学,又入复旦大学政治系,在复旦毕业后经过短暂的调整,于192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与历史专业继续深造,并在1931年从伦敦学成回国,由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荐举,于28岁时,就担任国民党党报《中央日报》社的社长,从此开始了他凭一支笔纵横江湖的生涯。
程沧波一介书生,成名自然靠他文章的影响力,在他回国初期,就因为陈独秀案,和当时的著名人物章士钊打了场笔墨官司而初露锋芒,继而,在1937年的7月,在蒋介石的授意下,起草了《告全国军民书》,从而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,而这篇凝聚国力、振奋民心的抗日檄文,就是程沧波的得意之笔,其中写道“和平未到绝望时期,决不放弃和平;牺牲末到最后关头,决不轻言牺牲”、 “战端一开,地无分南北,年无分老幼,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,皆应抱牺牲一切之决心”,这些话,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,极大的鼓舞了国人低迷的心气,就是如今读来,也让人感到荡气回肠。这篇讲稿发布后,一时洛阳纸贵,而程沧波也因此名满天下。抗战爆发后,他跟随政府迁往重庆,后因私人原因辞去《中央日报》社社长职务,改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等职,后又随国民政府去了台湾,程沧波在台湾时,做了两件事情,其一,于1968年在台湾成立武进同乡会,程沧波担任同乡会理事长,因为程沧波等一干乡贤的努力和付出,武进同乡会是台湾影响最大的同乡会之一。其二,程沧波还在台湾成立了中国书法学会,也担任理事长,让书法这个中国独有的艺术在台湾能发扬光大,其时,中国大陆处于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一切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东西,都属于被打倒之列,传统的书法艺术自然也难逃此厄,而且,中国大陆当时也极度的封闭,世界不了解中国,而台湾则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很多,台湾书法学会的成立,对让世界了解中国这门独特的艺术,起到了传承和推广的作用。
程沧波长期担任国民党的喉舌《中央日报》社的社长,我们在一般情况下,都会认为他的政治观点一定是偏向独裁的,如果这样想,那就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,真正想了解程沧波的观点,其实不难,从他大量的文稿当中,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他的政治观点。程沧波早年留学英国,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,是拉斯基的学生,而拉斯基的是极力反对“专制政治”的,他的主张,极大的影响了程沧波、罗隆基、储安平等一批学生。程沧波在他的《复旦大学》一文中写道:“我曾将校歌中‘学术独立,思想自由,政罗教网无羁绊’这三句话,反复讲述。复旦五十年的历史,建筑在这三个特点。这三个特点,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的精华,也就是自由世界与共产世界的分水岭。”而他为《自由人》创刊写的发刊词,更是把自由提高到了人类生存的主要条件之一,等同于空气,他说“一个人获得了自由,才能保持其人性,保持其人格尊严,发挥其个性的至善,”这些观点,在我们现在看来,都是不落后的。更重要的是,以程沧波的身份,这些言论能大行其道,使人不得不对当时的舆论环境和政治氛围产生某种遐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