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名山(振锽,1875--1944)
寄园图
“在家教育”时下可算一个时髦的词汇,而常州人、江南大儒钱名山在清末民初就已几乎将其做到了极致。辛亥革命后,他在家乡设馆授徒,近二十年间,培养出弟子近千人,其中包括谢玉岑、谢稚柳、程沧波、马万里等一批大师级的人物。提及这位“先生”,就连康有为、徐悲鸿、张大千等人,都是肃然起敬。这该是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?钱名山是如何培养出这么多得意门生的?近日,记者在常州寻找答案。
那是怎样的一座学堂?
每日读书声萦绕不绝的院落曾是常州一景
钱名山设馆授徒的地方名叫寄园,距离其家只有短短的几百米远。正是在这座两亩大小的院子里,走出了近千名弟子,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国学大师者。
记者在常州市档案馆,看见了该馆珍藏的一套清末民初遗存的诗集,名字就叫《名山诗集》,诗集的作者正是寄园的主持者钱名山(1874-1944)。这套费尽钱名山心血的诗集,其中多半都是他在寄园边讲学边写就。
在钱名山长孙钱璱之的眼中,寄园可谓一个“理想国”,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院落。这位老人关于童年的很多美好回忆,都留在了寄园之中。那里,沿着运河常有帆船来去。园虽不大,有“云在轩”、“快雪轩”、“望杏楼”、“月榻”、“荷花池”等。夏季的荷风,秋天的桂香,园角的竹林,路旁的书带草……至今想起仍令人神往。
1986年,钱名山的得意弟子谢稚柳投书《新华日报》,回忆他眼中的寄园。钱璱之转述这段话,以向记者描绘寄园究竟是怎样一幅景象。
正是在这样一座院落里,上世纪初,钱名山在其中一边讲学、一边著书,过着与世无争、自得其乐的日子。彼时,每日读书声萦绕不绝的寄园,已是常州一景。
戴博元先生曾目击当时盛况。他乳母的房子就在寄园附近,其地一溪清波环绕,几丝柳絮随风轻舞,时而可闻隐约读书声。
每天早晚,都能见到名山先生出入寄园,时人很少直呼其名,都是恭恭敬敬尊称“大先生”。
“他削瘦的中等身材,长袍素服,最引起我好奇的是他束着长发飘然似一道长。乳母早晨见到称一声‘大先生早’,于是我也学舌喊声‘大先生’。名山先生总是笑眯眯地答应:‘噢……乖小佬’。”戴博元在1996年的《常州文博》上著文回忆。
钱璱之给记者看爷爷的一张照片,确如戴博元先生所描述,名山先生“飘然似一道长”。也因为这套异于常人的装扮,名山先生在常州的知名度很高,据说,上年纪的常州人几乎都见过他。
这位满腹经纶的江南大儒实在有个性。他实为清朝遗民,但他既不留清代的辫子,也不剃民国的短发,自始至终一身道士装。“有人认为这是眷恋前朝,但其实只是表示不合时宜、不随流俗而已。”钱璱之说。
钱名山长孙钱璱之向记者讲述当年在寄园里生活的童年。
他为何要办“家教”?
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彻底失望辞官归隐
在钱璱之眼中,爷爷钱名山猖狂之个性由来已久。
这固然与其深厚的国学、书画功底有关。康有为曾赞钱名山书法:“除我之外,当世无与此公匹敌者。”张大千、徐悲鸿都十分推崇他的书画。一次,徐悲鸿还曾致信友人,托其购藏钱名山的书法,“但求精品,不嫌其多”。
钱名山19岁即中举人,29岁中进士。曾任刑部主事。在京为官期间,他揪心于现实,曾多次上书清廷,希冀能有所改变,但一直未被采纳。不久,钱名山便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彻底失望,辞官回乡。转而在常州东门外开办书院“寄园”,以传道授业报国。
先生一生清贫,往往钱不过岁,但从不忧贫,穷且益坚。这位个性先生在“寄园”的柴扉上,题有一副对联:“请回俗士驾,笑读古人书”。这副对联一挂就是数十年,从未变更,由此足见老先生之志节。
钱璱之介绍,爷爷在寄园里全部教授国学,都是一些传统经典篇目。从最开始的数位学生开始,随着寄园的名气越来越大,周边很多已经从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,又返回来到寄园求学。而寄园一办就是19年,从寄园走出的学子亦有近千人之多。
“我从来没有看到他对学生疾言厉色。给学生讲完书,他便进到书房去弄自己的学问,至于我们如何读书、怎样活动,是不大过问的。但他对于做文章的要求非常严格,每隔七天就出几题,有文题、诗题,有时还有赋题。谁的文章做不好,先生就找谁去谈话了。”
另有一位学生回忆道:先生教门人最重民族气节教育,常让学生读《乾坤正气集》,尤其是集中的反清复明、起义殉节一类的文字。其中有一首诗,“志士难挥落日戈,大明碧血满山河,一朝忠孝刀跕尽,我恨高皇造孽多。”
和爷爷个性一脉相承,精通诗书的钱璱之在常州文化圈名气不小,但他素不喜题诗送书之类,十分低调。如今,这位老人委身在该市一处不大的房子之内。有些狭窄的房间内到处是书,老人不喜开空调,即使炎炎夏日,钱璱之也心静如水,一边摇着蒲扇,一边沉浸在书香之中。
私塾里走出哪些杰出弟子?
《中央日报》首任社长程沧波便是其中之一
当时的不少年轻人,都以能成为寄园学子为荣。
在钱名山悉心维护之下,多位杰出弟子从寄园走出。这其中包括江南才子、张大千的艺术知音谢玉岑,艺术大师、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,原国民党《中央日报》首任社长程沧波,画家马万里、邓春澍,诗人伍受真、王春渠、钱小山、钱仲易等。
钱名山的外孙谢伯子和钱璱之年龄相差不大,这位当今中国有名的“聋哑画家”因为身体原因,跟外公接触的时间更多,因而对这位江南大儒更多一些印象与回忆。近日,在常州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扬子晚报记者与谢伯子笔谈寄园往事。
名山为外孙谢伯子题诗
钱名山的外孙谢伯子在画室内,先天失聪的他正是由外公钱名山一手带上艺坛之路。
记者了解到,因为先天失聪,谢伯子在常州女师附小读了两年后,学校就不肯收他,钱名山于是把他带到身边,亲自用实物、用手势、用纸笔教他识字读书。现在谢伯子与人交往、交谈,文字通顺,这都是外公手把手教导的结果。
而钱名山每见谢伯子画有长进,一定会写诗记述,并借此寄托思念女儿、女婿之情。他曾写道:“清才盛德不获年,合有佳儿为后起。”又说“挽回门户衰,毋使地下愁!”足见他对谢伯子独有的爱护和关切之意。
谢伯子的父亲谢玉岑也是寄园学子,生前曾是和张大千齐名的书画家,写得一首好词,和张大千惺惺相惜,以兄弟相称。
在这位儒雅的画家眼中,张大千对外公素来敬仰。抗战期间,远在成都的张大千得知钱名山一家在上海避难,生活艰难,便特地从成都开个人画展的收入中,抽出五百块钱寄去。为此,钱名山老人曾做诗以纪其事:“远寄成都卖卜金,玉郎当日有知音。世人解爱张爱画,未识高贤万古心。”
1930年前后,因为时局关系,钱名山不得不关闭寄园。至此,常州最后的一个古典书院结束了自己的使命。而对其主持者而言,他也因维系苏南文脉发展而被写进历史。钱名山先生形容张大千是“高贤万古心”,其实,这句话送给他自己,也十分贴切。
来源: 扬子晚报网 2012-07-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