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号:2644 55x21.5公分 2013年
三年后,抗战爆发,张大千逃离了日寇盘踞的北平,潜来上海。师生一见面,分外激动,谢伯子见了大师,便叩头请安,大师将弟子扶起,就铺开宣纸教弟子作画。此时,中华民族已是山河破碎,民不聊生。大千在宣纸上画的,都是山水。伯子看出,老师泼向宣纸的每一滴墨,都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深情,他是在用画笔为苦难的祖国呐喊。不久,张大千去了成都,而谢伯子一家,也滞留上海,尽管他与师傅分离了,但一颗心却时时与大师相伴。在上海的战乱岁月里,他总是将大师留给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,用心观察,日夜临摹。每当站到大师的画前,他就觉得大师就在自己面前。一年后,张大千得知,自己的弟子及其一家人在上海生活拮据,特地从在成都开个人画展的收入中抽出五百元钱,寄来上海。为此,谢伯子的外祖父钱名山老人曾作诗一首,以志感谢:远寄成都卖卜金,玉郎当日有知音。世人解爱张爰画,未识高贤万古心。(玉郎即谢玉岑,谢伯子的父亲。)
...
《谢月眉诗稿》
民国年间闺阁画家,我认识的不多,相对熟悉的唯谢稚柳的三姐谢月眉(1906─1998),进出壮暮堂时,也随其家中的晚辈以“三姑”呼之。
...
“寄园小弟子”,是继钱名山先生之后承继家学乃至常州文脉的重要人物。在我们小辈的心目中,他们就是家族文化的载体和代表。他们大多出生在上世纪初期,经历了一个家族的百年沧桑,从晚清、民国、抗战、解放、文革,直至新世纪……他们的人生故事,以及他们的所见所闻,是一部家族丛书、文化丛书、世纪丛书。
谢家与钱家,是世代姻亲。其亲缘关系,可上溯之名山先生的姑母钱蕙荪。钱蕙荪读书识字擅诗词,与丈夫谢养田有合集《双存书屋诗草》、《双存书屋笔谈》;嫁到谢家后,先后遭遇丈夫去世、家园大火的灾难,但她意志坚强,下决心一定要修成“谢氏家集”,传承江南谢家诗书风雅的传统。晚清年间,在钱名山先生的大力协助下,《谢氏家集》终于修成,至今保存在常州市图书馆内。《江苏艺文志》辑录了《谢氏家集》中谢养田,钱蕙荪夫妇及其子谢莼卿、谢柳湖四位的诗词作品。钱谢联姻,不仅相互提掖,也为两族保存、传承了大量家族文化遗产。
钱氏与谢氏的联姻,多为表亲结姻,因为血统接近,导致了后代喑哑失聪者多人,谢玉岑先生的长子谢伯子(谢养田之曾孙)就是其中之一。谢玉岑是名山先生的弟子,擅金石篆书,也是民国时期海上著名词家,与张大千先生为至交,经常相互题诗作面,情谊深厚。谢玉岑病重时,把从小聪慧过人、酷爱绘画的长子谢伯子托付给张大千,谢伯子下跪行弟子礼,成为大风堂正式弟子,大千远游后,他又跟郑午昌学画多年。加上著名画家叔父谢稚柳、姑母谢月眉的悉心指点,成就了谢伯子在中国绘画方面极其深厚的积淀。
...
书:29.5×40 cm 11 5/8×15 3/4 in. 约1.1平尺
画:28×40 cm 11×15 3/4 in. 约1.0平尺
估价: 成交价:1,035,000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