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清代中期至上世纪40年代,书学一隅可谓是碑学的天下。一方面,众多学人在朴学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开始专注于金石、考古、训诂学,出现了以邓石如、黄易为代表的访碑者,他们走出书斋,置身高山林泉,于秦汉六朝的碑石中去探寻那段历史以及文字的变迁;另一方面,由于帖学的式微,一些书家将目光聚焦到了唐以前的碑碣墓志上,尤其是对古风和骨力的直观感触,进一步促成了碑学之理念,其影响力迅速蔓延。此后,经过何绍基、赵之谦、沈曾植、康有为、李瑞清等人多年的艺术探索,碑帖融合的创作道路逐渐占据主流,其实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。碑学理论的倡导者阮元曾云:“是故短笺长卷,意态挥洒,则帖擅其长。界格方严,法书深刻,则碑据其胜。”既然各有其妙,且专习碑刻一路难免滞重生硬,倘若将南帖之动感畅快蕴于其内,风神自会为之一变。这也无怪乎曾熙评李瑞清之书为“戴磨而舞”,而后沈曾植劝李“纳碑于帖”了。
钱振锽七言联 现藏谢伯子画廊
...